[返回首页] [分类讨论区] [全部讨论区]
寄信人: yanng (子夜)
标  题: <<安详集>>(三) (完)(转寄)(转寄)(转寄) (转载)
发信站: BBS 水木清华站 (Sun May 18 16:34:55 1997)
来  源: 166.111.5.188 

【 以下文字转载自 yanng 的信箱 】
【 原文由 yanng.bbs@bbs.net.tsinghua.edu.cn 所发表 】
寄信人: tigger.bbs@melon.gznet.edu.cn 
标  题: <<安详集>>(三) (完)(转寄)(转寄)
发信站: 水木清华 BBS 站 Internet Email
日  期: Sun May 18 16:32:33 1997

寄信人: lights.bbs@bbs.net.tsinghua.edu.cn 
标  题: <<安详集>>(三) (完)(转寄)
发信站: 华南理工大学 BBS木棉站
日  期: Sat Nov 16 12:20:42 1996

发信人: Gordonc (Mandala), 信区: wisdom
标  题: <<安详集>>(三) (完)
发信站: 水木清华BBS站 (Fri Nov 15 23:10:30 1996)

<<安祥集>>连载之三: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修  心  诀

 

 

一、为什么要修心?  

 

    任何一个人升沉、苦乐、正邪……都是由心决定的。人,是受思想支配,

受认识指导。为什么要修行?因我们从出生以后,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,主

观意念把一切问题、现象、事实都扭曲了,如果不修行,便一直扭曲下去,

活的环境是个变态的环境,心,是个走了样子的心。不修心,会活得很苦。

    谈到修心,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颗心?自己有几个心?用分类法,起码

有两种。儒家说:有人心,有道心。

    佛说:心为恶源。又说: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

    由此可知,心有两种。

    这两种心并不是用解剖学解剖出来的,而是我们自出娘胎这二种心就开

始形成;十岁时,雏形大体完成,受完教育以后,进入社会工作,人心不断

地增强,道心不断地被埋没,如果说我们一生下来便是道心,那也不是事实。

佛说:心为恶源。又说: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是不是矛盾?不是,心为恶

源的心是妄心、是人心。能够作佛的心是真心、是本心。

    人心是怎么形成的?

    它是由根、尘相对,第七识的自我意识,第六识的分别意识,透过五官

的采集、见取、纳入…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“表层意识”;在本心的表层上

覆盖了一层尘垢,这尘垢便是我们经常认为的“自我”。

    佛说无我,是针对着我们的表层意识,说这不是你,根本没有你。如果

你认为这就是自己,或是自己的心,是绝对不正确的。

    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的心,是原本的心,是摩诃般若,是心的原态,也

是生命的共相。这个心本自具足,本自光明,本自圆满,是不须要修的。

    须要修的是什么心呢?是我们的“表层意识”。

    表层意识掩盖、埋藏了我们真实原本光明、圆满、一切具足的本心,要

修的就是这个虚假妄心——表层意识。

    古人说:“借假修真”,不是借肉体修法身,而是借我们虚伪的意识来

修正、恢复、发掘出自己原本的真心。

    如果问:你有心没有?你一定会说:我有心,我知道,我清楚,我不会

把口袋里的钱送给不相干的人。我吃饭也不会吃进鼻孔里。我清明在躬,很

有理智……。

    这并不正确,你是有一颗心;但是你现在没有心。

    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尘覆盖住了、埋没了,而你那个表层意识虚假的心,

又支离破碎,四分五裂,欲振无力,不起作用了。为什么?因为你缺乏一个

完整、统一的心——昨天决定的事,今天你会否定;上午决定要做的事,下

午又不做了。你的理智时常和情感交战,欲望和德性交战,你的心是矛盾的,

不是统一完整的。

    所以,修行,首先要把这个支离破碎、四分五裂的表层意识修好。真心

不用修。如果表层意识原本是好的,佛不会讲“心为恶源”;《尚书·大禹

谟》亦不会说“人心惟危”。所以表层意识是我们要修的对象;不但要修,

而且大部分要扬弃。“借假修真”的前提必须先具备一个完整统一的“表层

意识”;而且要被它开个孔道,让原本的真心出头来主宰这个统一的表层意

识。如此,才有修心(行)的可能;否则,便是流于空谈。

 

二、本心被埋没、失落的原因

 

    真心被埋没,真心被失落,真心被迷失,真心被六尘所覆盖,主要由于

我们没有认知它、肯定它、珍惜它,其错误原因如下:

 

    (一)为形所役 

 

    人的一生,忙忙碌碌,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,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,都

是根据肉体产生,古人说这叫“躯壳起念”,明明它是不永恒,不可贵,死

了不多久就发臭,是具臭皮囊,但是我们却一生都在为它服务,做了它的奴

隶。绝大多数人,以大部分时间来侍奉这个肉体;给它吃,给它穿,它不美,

要它更好看。所有患得患失,功利追求,都是为了这具肉体。

    你的心既然做了肉体的奴隶,你的心就会因为被忽视而渐渐地遗忘、迷

失、沉没在虚幻里了。

 

    (二)与世浮沉

 

    人,大多没有当家作主的意志。

    有些人写自己的传记,说他曾经做了什么,那是大言不惭,那并不是他

做的,是周遭的环境为他安排、逼他做的,一如赵匡胤,黄袍加身当皇帝;

又如黎元洪,从床底被拉出来做督都。

    大多数人都是如此,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当家作主,都没有自

己人生的方向,都只是被环境所驱使,要他怎样,他就得怎样。这就是与世

浮沉——时间过去了,他的生命也腐蚀、消失了。

    因此,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,大多数人都被算定了,一生都摆不脱命运

的支配。其实,是大多数人都不肯自己当家作主而与世浮沉,原本的自己真

心才被淹没,不起作用的。

    我们看了《了凡四训》以后,就知道人是可以当家作主,可以改变并主

宰自己的命运的。佛经上说:“种子变,则命根变。”只要你发心,你的本

质变了,素质提升了,顽铁忽然变成黄金,价值自然就不同了。

    我们修心,最重要的就是纠正、改变这一点;如不改变这一点,人就不

可能成佛,就不可能在茫茫业海中脱颖而出了。

 

    (三)积业成障

 

    业,是思想行为的总合,一如公司的业绩。

    为什么叫各位反省?因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认知自己的。为什么要各

位注意六岁以前?你能反省到六岁以前,进一步就能反省到出生以前,就可

以自己证明生命是永恒的,是不朽的,不是这一世才有的。在座的有好几位

可以证实这一点。如果你不肯去反省,业障就障碍你最真实的本心,使你不

得成佛,不得自在。

    我们既然在习气污染中,迷失了自己,只有靠反省、回顾才能明白自己

这个人格是如何形成的!“人心惟危”,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具备了一种毁灭

的倾向?我们如果肯反省、肯忏悔,我们就能够不再把错误重复下去,也才

能不让烦恼、痛苦再延续下去。

    如果我们能按照以前所说的要领去反省,静静地发露出我们内在的过

错,不求功利,不求速效,也不要赶时间,能够反省到六岁以前;反省不下

去时就等,静静地等,等它一年、二年,一定要把六岁以前的都反省出来,

到那时,你就知道你原来是谁?再往前反省,你就知道你前世是谁?再反省

下去,就是宿命通了,宿命通是真实的神通,不会退失(天眼、天耳都容易

退失)。到那时,自己会清清楚楚地认知自己,不论你是中国人、外国人,

你可以说那个时代和那个地区的话,那是万万假不了的。同时你也便肯定了

生命的永恒,而珍惜自己的生命了。

    所以,打破业障,除了反省、忏悔,没有第二条路。

    真能由衷反省的人,都得到了法的利益,没有认真反省、忏悔的人,便

停止(滞)在那里无法前进了。

    反省、忏悔,并不是我发明的,我也是这样做,而且很确实认真地做过

的。我曾告诉过各位,当我反省到妈妈生我,反省到妈妈没有生我之前,我

便认知了真实永恒的自己。

   反省,不要急躁,不要求速效,要诚、要敬、要由衷,才会成功。

   路,是人走出来的,你不去做,只求知,那就上了当。装了一脑子名相,

不停地拿它作分别妄想的素材,想来想去,最后便会落入“想阴”。

 

    (四)逐相而迷(沉)

 

    我们一睁开眼,只见五彩缤纷,如果没有堵塞耳朵,又加上百音杂陈,

对于这些,我们习惯地执着它是真实的,而忘记了这个地球并非永恒。

    其实,这些都不真实,都如幻如梦。

    我们如果不肯从梦中警醒过来,就不免要迷失在现(幻)象当中了。有

时照照镜子,自己都怀疑自己:这是我吗?我是这个德性吗?我怎么会是这

种样子呀?不但把自己的心迷失了,对自己的相貌都会打问号,而失去亲切

感。

    何以致此?因为我们最善于对外在的幻相认同。既然认同了虚幻不实,

我们的心自然也就变成了虚假。所谓虚假的心,就是生灭心,随着环境在改

变,后念出、前念没,不停的生灭。如果你改变不了对外在幻相的执着,那

就甭修行了,修亦不会成功。

 

    (五)随想入阴

 

    很多人以幻想为享受,想入非非。

    一个人坐在那里想,越想越有味道;想到高兴的事,情不自禁地会自己

发笑。有时候,为自己勾画一幅未来的远景,会兴奋到整夜不睡觉;越想越

有意思,干脆,喝杯茶,抽支烟,继续想下去!可是到了明天,一出门,所

想的不是忘了,便是一点儿也派不上用场。

    习惯多想的人,多半面不华色;气色都不好,阴气太盛。所谓五阴,想

的太多,便堕人了“想”阴。

    禅宗典籍上说:“寂子莫入阴界!”(仰山名,沩山示仰山语)意思是

说,不要去想,问你问题,能答便答,脑筋一打转,答案就不对了。要直截

反应,就像一按扭,灯就亮才行。

    修行的主要目的,就是要让那些阴暗、见不得人的、心的阴暗面“曝光”。

    现代人多患有时代病。最普遍的是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。精神分裂就是

意志不统一,想的很多,心力无法集中,所想的事情往往和他的工作脱节,

与做人做事都不相干,久而久之,就会由神经衰弱而精神分裂了。

    所以,人不能妄想;要想,一定要有个单一的、光明的主题,集中心力

精覃不杂地去想,没有结论绝不放手。这样庄敬、严肃的去运用思维,才是

“正思维”。如果轻率地乱想一通,只会伤害自己。

    人一进入想阴,他的心灵便开始暗淡,不再有光明的感受,人生也显得

不开朗。当然,他的心是乱的、不统一的、四分五裂的。精神就是心,一个

分裂不统一的心,是不能借假修真的,因为它没有力量。

   

    (六)作茧自缚  

 

    人要修行,无须放弃工作,不须躲入深山;但是,要修行就得摆脱七情

六欲,所有恩爱缠绵、怨恨交织、刻骨铭心、梦魂萦绕……都是自缚于七情

六欲之茧,而把自己绑在里面。所有放不下,不自在,百分之九十是情感的

因素。

    有些人一生事业不能平衡发展,是因为家庭不调和。

    顺治皇帝江山都不要,是感情作祟。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。豫让漆身

吞炭……这些,都是仇恨的驱使,让爱恨交织纠缠,使一个人丧失理性,走

上毁灭沉沦之途。

    情,有正有负——正的情,是一种万物一体的情操,没有我,只有宇宙

和众生,把私我融入宇宙与众生而遍在,这是佛、菩萨的心怀。如果把自己

跟众生、宇宙相对立,用选择的方式决定自己的爱与恨、好与恶,那是凡夫,

是作茧自缚的基因。我们如果摆不脱那些恩爱的缠绵,仇恨的蚀骨,乃至于

许多低级兴趣,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修行了,修亦不会成功。这一关很难突破。

 

    (七)瞒心昧己

 

    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,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,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

子,乃至于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话,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,也不是自己能做

得到的,却去要求别人。

    如果我们分析每个人讲的话,十句当中起码有六句是不真实的,不管你

是作老师的,为人父母的,作人丈夫的,所讲的往往都是虚伪的,而自己却

以幻为真,活在幻想当中,自我陶醉。

    自我保存欲太强的人,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惧,觉得自己不安全,这些

都放映出了虚伪。

    法,是绝对的真实,活在虚假当中的人,和法是绝缘的,是不相应的。

    禅学会一成立,我们便提出诚敬信行;诚就是不虚假。敬就是不轻慢、

不懈怠、不随便、不放逸、很认真……。

    

    (八)言多必失

 

    喜欢讲话,滔滔不绝,讲得很起劲,越讲越有意思;讲完了,再看,再

找安祥,安祥没有了、溜走了。所谓:“言多必失”,说错话失言事小,失

掉了离执的安祥心态,多糟!各位一定有这种经验吧?不妨试试看,话讲多

了,回头反观自心,安祥就会降低,乃至于消失了。

    所以,一个以说话为兴趣的人,不能修行。

    讲话,是一种责任、义务,而不是一种权利,也不是一种享受;如果把

说话当作权利或享受,那非常荒谬。

    有的修行人,胸口挂个牌子“不语”——持不语戒。

    乡下人有句土话:“你一辈子不讲话,没有人把你当猪卖掉。”

    古德也说:“你一辈子不讲话,阎王对你也没办法。”

    所以,话说多了,会破坏心的原态,使你失去安祥。

    以上所讲的这些因素,障碍了我们明心见性,障碍了我们的自在、解脱。

所以我们必须知道,然后把它丢掉,对于修行才有着手处。去掉了以上八种

因素,才能真正地“借假修真”;把假的整顿好了,真心不用修,本自圆成。

 

三、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

 

    我们的心,被这些“前尘缘影”障碍了、埋没了、迷失了,我们该如何

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?这里有四点要留意:

 

    (一)要知道自己的心——认知自己的心

 

    如果连自己的心是什么都不知道,那就无从着手了,你又如何修起呢?

心是什么?不清楚,说修心那岂不是慌话吗?所以,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。

    古人说:人贵自知,连自己都不知道,侈言了解别人,岂非谎言?如何

能知道自己的心呢?

    第一要反省、要剖析,像剥香蕉树,一层一层地剥,看我们的表层意识

是如何形成的,一层一层地剥到最后,你就会发现是什么,就看到了真实。

    要想“如实知自心”,要有方法,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参禅。参禅包括观

心与看话头。我们对禅下过太多的定义,定义多了,就不成其为定义了。

    禅,是什么?不懂禅的人,觉得禅很神秘,钻也钻不进去,古人讲的话

也看不懂。自己参了两天,觉得淡而无味,就不去参了。观心呢?观来观去

也观不住,这个心很难观,就不观了。我们要想如实认知自己的心,首先就

必须作一番由衷的反省。

    第二要参禅。参禅必须有亲切感,如果感觉很陌生,觉得格格不入,很

不耐烦,那是不会成功的,因为你不具亲切感,等于缺少了媒触剂,没有媒

触剂,它是不会融结成一体的。

    要想与法相应,首先了知参禅在参个什么?

    禅,不是别的;禅,就是你自己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自己,又何必去参?参禅的目的,在于认识自己,找回迷失的

自己。

    这样讲,各位一定说,那太简单了。其实,除了领悟自觉,发觉自己以

外,没有什么。而禅的目的,就在于完成生命的觉醒。

    洞山走到水边,看到自己的影子,悟了。他说:“切忌从他觅,迢迢与

我疏,我今独自往,处处得逢渠;渠今正是我,我今不是渠,应须恁么会,

方得契如如。”

    古人对洞山所悟,拈唱、下语很多,这几句话,我们一看就懂了;但是

看了古人的拈唱、下语以后,反而糊涂了,何以不加解释反倒明白,画龙点

睛之后,反而糊涂呢?因为他所叙说的只是心的原态,别人从道理上寻觅,

从线索上去找,是找不到的。

    我们很通俗的把这几句话解释一下,当不难理解。

    “切忌从他觅”:“他”不是你我他的“他”,“他”就是自己以外的

东西,不要离开自己去找自己。

    “迢迢与我疏”:远得很,向外去找自己,遥远得很,而且毫不相干。

    “我今独自往”: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这叫“独”,去

掉这些根尘就“独”了;既然“独”了,就是不二,不二,则一切无非自己,

岂不“处处得逢渠”!

    “渠今正是我”:“渠”字是无相、无私、无为的,“渠”是指真我。

    “我今不是渠”:“自他不二”,常住不迁的真我,不是那外在的、有

相的、相对的、二元的、因缘所生的幻我。

    你要这么去体会,才能与真如吻合。

    洞山悟道,只是悟了自己,并没有悟出什么大道理。所以真正的开悟,

就是认知、肯定自己,找回迷失的自己,完成了生命的觉醒。因此要修心,

第一要知道什么是心。参禅人彻始彻终,从开始到最后,都只是在认知自己,

除了认知自己,就没有修行的正确目的。

 

    (二)明心

 

    佛说:“制心一处,事无不办。”

    就世间法来说,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、理智、精力投入某一件事、

某一问题、学问或工作上,让它形成一个焦点,在那个焦点上就会迸放出智

慧的火花,就会使生命发光法热。

    章太炎夜读,他姐姐送了一盘炸年糕和白糖,结果他用年糕粘着一盘墨

汁吃光了而不自觉。这就是“食而不知其味”。如果你不能心无二用,把心

力集中到这种程度,你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力,而你也就辜负了自己,

埋没了自己。

    你本来有很大的力量,但是你没有集中。

    任何人,只把理智投入,把精神投入,而不投入“情感”的话,那是没

效的,那会做得很辛苦,对你来讲,是一种惩罚;如果加上投入“情感”,

那便是一种享受了。

    瓦特在实验室,家里人给他两个鸡蛋,叫他饿时煮来吃,到想吃鸡蛋时,

一看煮的却是怀表。

    爱迪生纳税忘了自己的名字,蜜月旅行忘了新婚的太太。专心研究不看

时钟。养两只猫开两个洞……,看起来好像智商零蛋,实际上他心无二用,

他把精力、智慧和感情,全部集中到他酷爱的工作上了。

    王冕是个放牛的孩子,没有读过书,而他画的荷花成为一时之珍品,王

公大臣争相请求,因为他画的荷花,赋予了纸上荷花以生命(感情)。

    佛法讲“情生智隔”,“情”执一生,就形成般若智慧的阻隔;但是,

如果你是“情”生于“智”,就会产生“慈悲”,而拥有无比的动力。

    “制心一处”,在世法上会产生创新的作用,对修行而言也是同样的。

佛法有所谓“方便”,什么叫方便?如《十六观经》,叫你全神贯注在一件

事物、一个景象上。

    密宗叫人观种子字。

    五祖叫人观月轮。

    练习瑜伽的叫人观蜡烛、观香火、观四大。

    道家炼丹,叫人守窍——观想丹田那一点。

    像这些,都是一种方便,目的都在教人“制心一处”;把心力集中成为

一个焦点,然后才发挥心的力量,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——自我解脱。

    对禅来说,它的特色,就在不二法门——自他不二,生佛平等,色心不

二……能够不二,便能消除一切相对,消除一切二元的谬见,以契合真实。

 

    (三)要常惺

 

    《指月录》上有个和尚(师彦),常常自言自语:“主人公1(自答:

有!)惺惺着!他时后人,,莫受人谩。”

    惺惺着:即是提起精神,保持清醒,大家能把这小故事搞清楚,对参禅

很有帮助。他的意思是说:

   主人公!自己要当家作主,要保持清醒。他时日后,即是说:“以后莫受

人愚弄。”谩即是愚弄,什么是愚弄?

    ——打你一棒,是愚弄,

    ——“不要动舌头,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说一句看!”也是愚弄你。

    对有个真正的禅者来说,这都是多余的玩艺儿!用不着说空说有,说神

说鬼,这都是愚弄。

    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头脑常常保持清醒,常常保持警觉,不要迷糊。

《圣经》上也说:“不要睡觉!”“不要做梦!”

 

    (四)能舍

 

    不少人学佛法走错了方向,搞反了,一心只想获得;就像粱惠王,一见

孟子就问:你来了对我有什么好处?

    佛法要能舍;大舍大得,小舍小得,不舍不得。

    有些人去拜拜:向佛求富、求贵、求平安、求健康……佛则只舍而不求

获得什么。本师释迦牟尼佛,舍江山、舍权势、舍娇妻爱子、舍锦衣玉食……

通统都舍,全部放弃。深恐别人妨碍他舍弃,而偷偷地逃走、摆脱。

    古德说:“放下即是。”我们若是放不下名、利、肉体、恩爱,是没有

办法学佛的。须知“春种一把粟,秋收万颗粮”;春天不舍,哪来的秋收?

    我们迷失,是因为——贪财、贪色、贪生怕死……因贪而迷失!而堕落!

所以必须靠“舍”才能得到清醒、解脱。

    赵州说:“老僧十八岁上便解破家散财。”破家散财就是舍。

    庞蕴居士进士及第,官不做,连万贯家财都沉入江底,带着老婆孩子编

竹篓维生过日,他为什么不去庙里供养?因为拿钱给别人,不一定是功德。

    舍得彻底,便是“放舍身命”。宗门有句“悬崖撒手”的话:一切都舍

啦!所谓“悬崖撒手,自肯承当,绝后再苏,欺君不得”。你自己肯舍,是

由于你自己肯承当,承当个什么?承当宇宙即我,肯定这一点,你才肯撒手,

没有肯定宇宙即我,你肯撒手吗?绝后再苏——一个新生命呈现,从此以后

任凭别人再讲什么道理,什么佛法,都骗不了你,“欺君不得之故”。

 

四、修心法要

 

    要语不繁,繁语不要,以上讲了那么多,不能算是法要,真正的法要,

只有四句话:

    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。

    自观自在,守本真心。

    各位把在四句话,牢牢记住,这个就是修心法要,亦是修心要诀。

    各位切莫误会,“唯我独尊”的意思,是指的伟大的佛祖,这与我无关。

    《指月录》上有人问云门:佛刚出世,就周行了七步,一手指天,一手

指地,说“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”,你作何解释?

    云门说:“我当时若在,一棒子打死喂狗。”

    云门这么说,有人就怀疑地说:“他是不是佛弟子?如果是佛子,为什

么说出‘一棒子打死喂狗’大逆不道的话呢?”有个老和尚说:“云门这话

真懂得报恩。”

    因为云门真懂得“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”,所以他才这么说,他若不懂,

讲不出这样的话。因为,只有我把他打死,才更独尊,“独尊”是什么意思?

不是佛独尊,而是人人原本的自我是独尊的。

    又有人问:“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,是什么意思?”

    答:“传语人。”“传什么语?给谁传语?”“给法界传语。”

    各位做到“唯我独尊”就成功了。因为佛一生下来,第一次说法,就讲

了这八个字;可是大家都忽略了“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”的本意。如果大家

能不忽略,能够做到的话,即身成佛,绝无问题,着力点就在“独”字。“天

上天下”代表无限时空。“唯我独尊”即是“自在”;不与任何东西同在,

不与色、声、香、味……同在,不与想念同在,不与意识同在,不与任何东

西同在,就是“独尊”;若与任何一事物连在一起,既不“独”,岂有“尊”?

    什么叫“自观自在”?观心,即是观自己,观熟了即是观察自己。保任

亦是观自己。如果把《心经》“观自在”摆在一切都“无”的后面,就容易

懂了。

    ……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、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

明、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、集、灭、道,无智亦无

得……。

    什么都没有了,“观自在”菩萨,把“观自在”摆在这里就更明白了,

既没有接触外界的工具,也没有外界的真实存在,观自在,除了自观自在,

除了永恒的生命的“大圆觉海”,曰理、曰事、曰心、曰物,了不可得。

    笛卡儿说:“我思故我在”,稍嫌粗了一些;再细一些就是自观自在,

亦即“我觉故我在”。

    六祖说:“来时无口”,这是正令全提。

    “守本真心”,五祖一生特别强调守本真心。守,初学佛法不守就会迷

失。比如带小孩上街,要守住他,你守不住他,走着走着,就会走丢啦!

    当你观心、保任,明白了自己的心,认知了自己的心以后,最初若不守

一个阶段,让“生处变熟,熟处变生”,它仍然会迷失的。

    既然已经知道最尊最贵,和自己最直接最亲切的,就是自己的心,就应

该珍惜它,守住它,不须再向外面去找些不相干,没有用的废知识徒增法尘,

找些不相关的道理把玩光景,浪费时间虚掷生命。须知“金屑虽贵,在眼亦

病”,眼里既然不能放入金粉,同样的,心上也是什么东西都不能放的。

    所以,守本真心,守着你那真实、原本的真心;真实的心是你本来的心,

没受污染的心,没有蒙尘的圣心,你要守住它,它就不会再迷失,如有一念

生心外觅,向外弛求,这叫“舍父逃走”、“怀宝迷邦”。古人道:“向外

觅菩提,总是痴顽汉。”又说:“贪着天边月,失却手中珠。”还是“小心

脚下”吧!

    就修心法要,扼要作了以上说明,前面讲的是病,后面说的是药,如能

常常“自在”、“独尊”,一切皆我,不生见取,离诸染着,把四句话消融

于自观(觉)自在之中,其他都可以不要了。

 

— 完 —

--
※ 来源:·水木清华BBS站 bbs.net.tsinghua.edu.cn·[FROM: 159.226.232.252]

[返回首页] [分类讨论区] [全部讨论区]